特別提示:本文是一位能憶起自己前世的佛門弟子的回憶記述,首次詳細披露了投胎轉世過程中的細節和眾多地獄景象,對我們透徹瞭解輪回特別是地獄的真實情況非常有價值。本文原始出處不詳,本博主轉載自:http://tieba.baidu.com/f?kz=83997154,原文標題為:前世曾為青樓女
特別提示:本文是一位能憶起自己前世的佛門弟子的回憶記述,首次詳細披露了投胎轉世過程中的細節和眾多地獄景象,對我們透徹瞭解輪回特別是地獄的真實情況非常有價值。本文原始出處不詳,本博主轉載自:http://tieba.baidu.com/f?kz=83997154,原文標題為:前世曾為青樓女
金剛經言: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有人認為此話是指賢聖因證無為而與凡俗有差別,但實際是指賢聖與賢聖之間在證悟上存在差別)。華嚴經說:“一切佛法,皆以十地為本,十地究竟,修行成就,得一切智。”聖位菩薩與佛的修證境界完全是不可思議的,凡夫自然也是很難了知的,我們只能從一些經論中窺其大概。特別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所描述的修證層次,對我們而言完全如神話,對未入佛門者而言,簡直就如妄想。
特別提示:無論是念蓮師心咒、綠度母咒還是觀音心咒(六字大明咒),以及任何的本尊心咒,最如法、加持力最大的念誦法,自然是清晰觀想所念的本尊在前方(或頭頂)。但是,據我了解,除了極少數師兄能把本尊清晰觀出(比如程師兄即便開車念誦蓮師心咒時也能清晰觀出蓮師現前),我們絕大多數人都無法做到清晰觀出本尊,如此,加持力自然會大打折扣。那麼,需要怎麼做才能逐漸做到清晰觀想本尊呢?本文介紹了一個非常簡單的訓練方法。本文節選自大德慈誠羅珠堪布的開示《金剛薩埵修法》(該修法不是五加行的金剛薩埵修法,而是專門針對未受灌頂者或顯宗弟子的,稍後介紹),該文被收錄入《慧燈之光》(五)。本博轉自http://www.wenshu123.cn/news/news_view.asp?newsid=38732
咒語與祈禱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可以說從原始民族的宗教起就早已出現。而在佛教初期,釋迦佛陀最早雖反對過使用咒語,但當他看到很多人患有消化不良等疾病很痛苦時,最終還是出於悲憫之心,將「消除宿食陀羅尼」等諸多祛病咒語傳授給了弟子。在當今佛教中,密宗比顯教更加重視咒語與祈禱的應用。難道說,咒語與祈禱真的有那樣神奇的作用嗎?近年來通過大量的科學研究證明:咒語與祈禱確實有一定的道理,特別是在醫治某些疾病方面更會顯示出它的神奇功效。
如果世間小小的福報都不能如願,應該檢查我們的發心和修行方法,大悲心陀羅尼經云「十地果位克獲不難。何況世間小小福報。所有求願無不果遂者也。」
那應該如何發心?如何修行?本經指出了方法,只是我們未加留意罷了,以下方法當然不僅限於修持大悲咒,修行方法通用於任何法門:
一、發起菩提心
【發廣大菩提心。誓度一切眾生。】
如何發起菩提心?常思維唸誦「我今發心不為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乃至權乘諸位菩薩。唯依最上乘 發菩提心 願與法界眾生 一時同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於諸眾生。起平等心。常誦此咒。莫令斷絕。】
【為一切眾生懺悔先業之罪。亦自懺謝無量劫來種種惡業。】
二、如法誦持
【精誠用心身持齋戒。】
【住於淨室。澡浴清淨。著淨衣服。懸旛燃燈。香華百味飲食。以用供養。】
【制心一處。更莫異緣。如法誦持。】
【口中馺馺誦此陀羅尼聲聲不絕者。】
馺馺:馬疾行貌。
三、用什麼心修行?
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無為心是,無染著心是。空觀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無雜亂心是。無見取心是。無上菩提心是。
當知如是等心。即是陀羅尼相貌。汝當依此而修行之。
————以下摘自《大悲心陀羅尼經》————
發廣大菩提心。誓度一切眾生。身持齋戒。於諸眾生。起平等心。常誦此咒。莫令斷絕。住於淨室。澡浴清淨。著淨衣服。懸旛燃燈。香華百味飲食。以用供養。制心一處。更莫異緣。如法誦持。
觀世音菩薩言。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無為心是,無染著心是。空觀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無雜亂心是。無見取心是。無上菩提心是。當知如是等心。即是陀羅尼相貌。汝當依此而修行之。大梵王言。我等大眾。今始識此陀羅尼相貌。從今受持。不敢忘失。
若能精誠用心身持齋戒。為一切眾生懺悔先業之罪。亦自懺謝無量劫來種種惡業。口中馺馺誦此陀羅尼聲聲不絕者。四沙門果此生即證。其利根有慧觀方便者。十地果位克獲不難。何況世間小小福報。所有求願無不果遂者也。
一切十惡五逆。謗人謗法。破齋破戒。破塔壞寺。偷僧祇物。污淨梵行。如是等一切惡業重罪。悉皆滅盡。
惟除一事。於咒生疑者。乃至小罪輕業。亦不得滅。何況重罪。雖不即滅重罪。猶能遠作菩提之因。
【復次極樂世界。所有眾生。或已生。或現生。或當生。皆得如是諸妙色身。形貌端嚴。福德無量。智慧明了。神通自在。受用種種。一切豐足。宮殿。服飾。香花。幡蓋莊嚴之具。隨意所須。悉皆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