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  

A.【催眠術的由來】

「催眠」一詞來自英語的「Hypnosis」,而「Hypnosis」則源於希臘神話中的睡眠之神「Hypnos」。

佛洛依德後來又曾與榮格(Carl Jung)一起研究催眠術。由於二人都只會用權威性直接提示式催眠術,病人經常產生抗拒,效果未如理想,最後他們都宣佈催眠術沒有醫療價值,令催眠術差不 多被人們完全唾棄。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英國曼徹斯特的外科醫生詹姆士.布雷德[James Braid]首先將當時以睡眠狀態來降低個案痛苦的醫療方式定義為催眠[Hypnosis]催眠術,才再次獲得科學界和醫學界重視而沿襲至今。

B.【催眠與睡眠之別】

其實催眠並非睡眠,嚴格說此一名稱並不適當。根據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字義闡釋,Hypnosis[催眠狀態]乃指處於一種特殊的意識狀態,介於半睡半醒之間,對各種刺激亦有反應的心理狀態。

睡眠與催眠可拿冰和水來做一個比較:靜水不揚波,冰也是不會揚波的;但水不揚波和冰不揚波的理由卻不同。水之不揚波,是因没有誘發波浪與興起的風,倘使大風一來,波浪就湧起了;至於冰之不揚波,其理由是在冰的本身根本没有揚波的作用,並非没有風的緣故, 即使吹起巨大的風,冰也不會成波,前者是在〔能為而不為〕的狀態,後者是在〔不能為故不為〕的狀態。

故催眠即是一種要感應外來的暗示指令才起活動的,無自發活動力的精神狀態。而睡眠的狀態不但無自發活動力,並且對於外來的暗示也不能感應(即共振知覺)的一種非自我掌控的經神狀態。

 

.【精神狀態】

 

在日常清醒的時候,我們的頭腦不斷的在思考、分析,也就是在意識所指導狀態之下。在意識狀態下,潛意識仍然默默的在運作,但我們無法查覺得它的存在,而催眠狀態就是由潛意識所主導的瞑想狀態。在催眠狀態下,潛意識有強烈的接受建議之特性,例如:祈禱行為即是一種催眠誘導(hypnotic induction)的精神作用,而之所以「心誠則靈」即是在特殊條件下觸動了深層動力。

 

D.【生理狀態】

 

一般清醒時腦波為Beta波,催眠時腦波為Alpha波或Theta波,而睡眠時腦波為Delta波。在催眠時的生理狀態和清醒的時候很類似,一切感官如聽覺、嗅覺、觸覺,甚至張開眼睛時的視覺都很靈敏,也可以說話所以催眠狀態和睡眠是完全不同的。

 

E.【開發潛能的催眠狀態】

 

在一般意識狀態下,人們很難進入潛意識的世界,但是,在深度催眠的狀態下,腦波一旦處於頻率低於 Alpha波的狀態,人們的注意力就會變得非常集中,很容易接受引導而打開潛意識的記憶庫、或給潛意識輸入積極、正面的信念,而其作用原理在於宇宙間存有一種氣流類似於電氣性質的波隱密物質,施術者可以隨意把這種充滿於身上的氣流發動而傳感於受術者,誘導使受術者進入深層催眠的暝想狀態裡。當某雙方的超能力特質相互引動時,即進入某種非人類的高能共振狀態,此種超磁場狀態非功能者不能體會。例如:真炁靈療、催眠氣功禪。

 

F.【結語-萬法唯心】

 

其實,從人類出現在地球以來,已在各方面的生活領域廣泛運用催眠的原理來解決問題。在從前民志未開的時代,人們總是把自己知識範圍以外、理性邏輯不能解釋的事件,全然與鬼神(外靈)扯上關係,視其為神跡、神功、特異功能。事實上,大部份超自然現象是可以用潛意識心理學來解釋的。

 

雖然我們的意識能夠進行批判性的理性分析及邏輯思考,但是如果沒有潛意識的啓動,我們也很難完成任何事情。因為潛意識是行為和思想所需能量的活泉。正如沒有接駁任何電源的電腦,無論它的功能有多強大,都只不過是一件廢物。

 

*補充訊息:

 

催眠可深深改變大腦 幫助大腦突破觀念

 

「自上而下」結構

 

在現代科技的幫助下,科學家通過催眠術瞭解到人腦是如何運作的,尤其是對感官信息的處理。例如,光子從一朵花彈起首先到達眼睛,並被轉換成某種信息形式再傳遞到大腦皮層初級的視覺中樞。在這裡,花大概的形狀被認出。接著,此種信息形式又被傳遞到大腦更高的區域去判別顏色;然後再被傳遞到更高區域,以讀出這朵花的所有特徵。

 

聲音和觸覺等感觀信息也都有其特殊的神經細胞傳導束,遵循這一自下而上的傳遞通道。然而,讓人吃驚的是與此同時,自上而下的神經傳導纖維是自下而上的神經纖維的10倍。

 

大腦的這一「自上而下」結構,似乎可以解釋許多一直讓科學家百思不解的現象。如安慰劑效應,巫術可以使人生病,談話療法和冥想。如果人腦的上級被這些方式說服,那麼下級的數據就會忽略不計。同樣,催眠可能就是針對人腦上級,而戰勝肉體感觀所能認識的物質。

 

觀念使人看不到真象

 

這種反饋回路說明人的意識,即人們看到、聽到、感到與相信的信息,完全建築於神經學家所謂「自上而下」的過程。你得到的,並非總是你親眼看到的,因為你所看到的取決於一個由過去經驗構成的框架,是它一直在解釋未經處理過的信息,如一朵花,一把錘子或一張臉。

 

幾十年的研究發現,1015%的成人很容易進入催眠狀態,20%不受催眠影響,而其他人則是介於中間;12歲以下的孩子,觀念經驗不多,腦回路未成熟,8085%都易被催眠。

 

參考資料:http://www.epochtimes.com/b5/6/1/4/n1177418.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果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