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12B-  

 

 一門深入,那些沒有完成的誓願,應該怎麼辦比較正確?

 

問:法師上課的時候提到要一門深入,如果我們曾經立下誓願力,要持〈往生咒〉三十萬遍、〈大悲咒〉十萬遍等等功課,那現在萬緣放下,專念阿彌陀佛的、禮拜阿彌陀佛、一心歸命阿彌陀佛,這些沒有完成的誓願,應該要怎麼辦比較正確?

 

 

淨界法師答:我以前在佛學院讀書的時候,還沒有遇到《彌陀要解》之前,我曾經發願要禮拜《楞嚴經》十部,後來我拜了三部,當然所謂的拜是一字一拜,《楞嚴經》每一部有六萬多字。我拜了三部以後,看來也不錯,消了不少業障,剛開始有點躁動,拜到最後心就寂靜多了。後來我讀到《彌陀要解》,我就開始思考這個問題:要不要繼續拜下去?後來我就想:我剩下的七部,我到淨土再拜。(眾笑)因為你一個人不能做太多事情,就像陳省三博士,你只能夠把一件事情做好。

 

  如果你不想做好事情,你什麼事情都是結緣式的,那就不提了;你要把事情做好,你一生只能做一件事情,因為你的精神體力有限。你看看歷史上的成功人物,沒有一個人是做好二件事情的,沒有這種事情。你要扣除睡覺、吃飯、打妄想的時間,這個妄想讓它打累了不想再打的時候,你才可以修行(呵──),是不是?你鬥得過妄想啊?它是熟境界,你的修行是生境界,是不是!所以說,你只能夠先拜佛,把妄想調和一下;經行;寂靜以後,才能夠開始修行:這很多前方便的。所以你真正的修行很短很短,而你要做很多的事情,結果你什麼事都沒有做好。就是說,你要認清楚你現在的時間不多了,而你來生又充滿了變數,阿賴耶識有很多煩惱跟罪業,等著要傷害你;你現在能夠做的第一件事情,先離開三界,因為三界的問題太嚴重了,三界火宅太嚴重了。

 

   我們這樣子講,如果你對三界還不想離開,你不可能老老實實念佛,因為淨土法門的特色──帶業往生,橫超三界。一個人會老老實實念佛,只有二種情況:第一個,他是真的下定決心,決欲現生出樊籠,今生說什麼都要離開三界。第二個,他相信他自己做不到,我現在就開始不睡覺、不吃飯,什麼事情都不做,就專心的修學戒定慧,也做不到。這不是要不要的問題,是實際上做不到的問題,沒有辦法斷惑證真。當你是真的想要離開三界,當你也知道你現實的情況做不到,只有彌陀的本願可以救拔你,那個時候你念佛就有希望。其實我們這個淨土的課程一路走來,就是一直在告訴你這個觀念:第一個,離開三界很重要;第二個,你做不到。(呵──)就是告訴你這二個觀念。

 

   這個時候,你對阿彌陀佛的聖號,才能夠死心塌地的、老老實實的,所有的妄想通通不要打了、通通放下,一心歸命阿彌陀佛,到最後就是四個字──老實念佛。我在想'老實念佛','老實'這二個字,應該是要經過學習以後,這個人才有辦法老實的,是整個經論通達了以後,把所有的因緣都做過比較以後,這個人的心老實下來,死心塌地的,所有妄想都不再打了。如果這個人完全沒有學習經論,你說他可以老實念佛,我不太相信的。他的表層意識可能不打妄想,但是他內心很多微細的疑惑應該是存在的。為什麼我要念阿彌陀佛?我還有很多選擇,我為什麼不念地藏王菩薩、觀世音菩薩?他心中有很多問號。你帶著很多的問號來念佛,你的力量是大打折扣的。所以講臨終十念,為什麼臨終十念能夠往生?下一個問題就提到了,因為那個臨終十念,是真實的信心,沒有任何虛妄,那是完全真實的信心,一個實心的東西。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淨土法門很強調正念。本尊法門是很重視心理建設的。我希望在淨土課程,大家好好體會一下:為什麼淨土法門釋迦牟尼佛一再強調?為什麼六方諸佛要出來證明?為什麼歷代祖師,唯識宗的祖師、天台的祖師,連律宗的祖師靈芝律師,都弘揚淨土?幾乎所有的祖師,到晚年以後,他們的選擇都是相同的?這個地方就是你要弄清楚的。當然這個都是要經過學習的,沒有一個智慧的產生,是靠我們的糊思亂想想出來的,絕對不可能。所以斷疑生信,要從聞經而達理。

 

淨宗法師:以前發願修別的法門、念別的佛菩薩,現在專修念佛,是不是對佛菩薩打妄語?

有人問:我以前曾經發願要念別的經典、要修別的法門,現在想改專修念佛,是不是對佛菩薩打了妄語?

淨宗法師開示:這個不算。

 

為什麼不算呢?打個比喻,比如說你兒子在你面前保證說:「爸爸媽媽,我想考大學,考一個普通大學。」結果他考上了重點大學。你會不會說他:「哎?當初你跟我講考普通大學,怎麼考上重點大學?你打妄語了!」你應該更歡喜:他不是妄語,是進步了

 

比如阿羅漢,他原來發心是要做阿羅漢的,後來回心向大:「我不做阿羅漢了,我要修菩薩道!」那麼,佛也不能指責他說:「你當初發願做阿羅漢,怎麼現在打妄語啊?你要做菩薩?」因為他是回小向大。

你原來修行難行道,解脫生死沒有指望,你現在迴轉過來,修行易行道,專修念佛,佛不會說你打妄語的!而會說:「這樣剛好啊,往生決定啊,這樣才是正修佛法啦!」

 

至於說我們原來誦什麼經,都沒白誦,現在放下來專修念佛呢,這部經也含在這句名號中。佛菩薩不是那麼小氣,跟我們那麼講:「哎,你這樣就是打妄語啊,你說念我的名號,你沒有念,你打妄語了」……「你說念我觀世音菩薩,你不念,那我不保護你。」這個不是菩薩。諸佛菩薩都是同心一道,勸我們往生西方極樂淨土。

我們發願,應該發一個正確的願,如同《阿彌陀經》裡所講的:

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這是根本的願。你能夠順佛的教導來發,這就把握住根本了。

至於說具體的哪一部經、讀多少部,那都是細節問題,那個可以放下來,不算打妄語(如果是打妄語、有罪過,我在這裡告訴你,我就要擔罪過了,你就放心啦)。

 

還有的說:「我原來修密法,上師傳我密法了,上師法裡邊不能夠舍法、不能捨上師,我現在想改專修念佛,聽說舍法、舍上師要墮金剛地獄,永遠不能出來,這怎麼得了?我到底怎麼辦?」

 

關於怎樣叫舍法、舍上師,我想在密法裡邊一定有它的解釋,我不是很了解,就不便多講。但是,從大的原則來講,佛法是心法,什麼叫「舍」呢?就是說:你心裡邊對上師不恭敬了,對這個法你徹底捨棄掉了,你改​​信外道了,你學法X功了,你幹別的去了,不信佛法了,這個就捨掉了。

 

至於說我們現在感覺到「我修這個法門,我年紀大了,再讓我來學《菩提道次第廣論》,我來不及了,我暫時把《菩提道次第廣論》放一放,頂多過二十年,到極樂世界再學好不好?」這樣就不叫舍法嘛!叫暫時放一下,等到了極樂世界,「法門無量誓願學」,我一法都沒有捨。

 

這是時間早晚、時機的問題,這不叫舍法。內心裡邊對給我們傳法的師父,對給我們這個法的利益,我們還是敬重,沒有說貶低它、說它的壞話,然後誹謗,沒有這些,內心裡面還是敬重、不捨,「我將來到極樂世界呢,把它圓滿學會,開無邊悟,獲得無生法忍」,這不叫舍法。因為我們心裡沒有捨佛──法是跟著佛走,既然不捨佛,怎麼叫舍法呢?對不對?佛都有法,到了阿彌陀佛那個地方,什麼法沒有?全部都有了!不過時間早晚而已。同樣是信佛了,怎麼會說「學這個法門我暫時學不來,換一個法門就下金剛地獄」?這個,佛跟佛之間不是矛盾了嗎?這個不至於如此。

 

另外,也可以方便向你的上師禀報,說明你的情況,「我現在年紀大了,其它的可能來不及了,我想專修念佛」,如果這個上師通達的話,一定會默許、首肯的: 「可以,無罪。」這樣就很慈悲了,法門就沒有障礙。

 

淨宗法師:有人問:“我原來念地藏王菩薩、觀世音菩薩,現在改為專念阿彌陀佛,地藏王菩薩、觀世音菩薩有沒有意見?”    有意見——有好的意見:“好!我等菩薩都來護念你,你這樣就對了!”不會像我們凡人:“啊?你念阿彌陀佛、不念我了!” 


    沒有任何過失!


    打個比喻,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就是一艘大船,阿彌陀佛親自駕著它來救度眾生。在大船旁邊的,就直接撈到船上去了;還有遠一點的呢,就放下小船,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把小船開出去,把那些遠一點的眾生先接到小船上,然後再送到大船上,對不對?被小船救到的人應不應該上大船?(蓮友答:應該。)上了大船,來救他的人會不會有意見,說:“我把你救起來了,你怎麼不坐我的小船,上大船幹什麼?” 救你上小船的目的,就是讓你上大船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果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